“当聚光灯熄灭,舞台的余温还停留在指尖,我忽然明白,有些奔跑不是为了终点的奖杯,而是为了让山野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10月29日至31日的乌鲁木齐,剧院的掌声一次次响彻夜空,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在这里落幕。长沙学院音乐学院选送的《颤悠悠的板凳情》《锦绣十八洞》两部原创作品,从全国众多佳作中入围,站在了中国舞蹈专业的最高舞台上。
“荷花奖”最终评奖结果尚未公布,学校仍在静待佳音。但无论结果如何,30余名舞者的故事,早已比奖项更动人。
“直到手里攥着那张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我才敢相信,老师画的‘饼’真的熟了。”23级舞蹈学专业的刘威同学激动地说。
三年前,刚上大一的他被选入《颤悠悠的板凳情》舞蹈演员,没想到这只“小小的板凳”,成了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别人的周末是旅游聚会,他的周末在舞房和“板凳”为伴;别人的晚餐是精致的聚餐,他的晚餐是跑向舞房路上啃的饼;爸妈每周的牵挂,常被一句“要排练”匆匆带过。
不只是他,众多舞者里,没有专业院校的背景,有的同学是第一次站上这么大的舞台,甚至有同学曾在排练时紧张到忘动作,在聚光灯下双腿发颤。
“一个‘颤’的动作要练上千遍,一个‘转’的姿态要抠到精准,手指和膝盖上的膏药换了一贴又一贴,练功服被汗水浸透了一件又一件。”指导老师彭偲晗看着孩子们的练功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坚持。
从校园的排练室,到乌鲁木齐的大舞台,这一路他们带着的,不只是一只道具板凳,更是藏在板凳里的湘西情愫,和刻在骨子里的执拗。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经中宣部立项,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与中国戏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美术奖等齐名,是我国专业舞蹈领域的最高奖项,代表着国内舞蹈艺术创作的顶尖水平。全国仅51部作品能入围终评,长沙学院两部作品同时入选,这份成绩早已刷新了舞蹈专业的新高度。
而让评委眼前一亮的,正是作品里那股“从山野来的赤诚”。
《颤悠悠的板凳情》以湖南湘西苗族“放板凳”恋爱习俗为核,对比昔日十八洞村小伙外村求爱无果,如今姑娘驾车带凳赴村传情的新景,生动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幸福爱情生活;《锦绣十八洞》则表现了十八洞村的苗绣传承人带领绣娘们兴高采烈地用苗绣传统技艺,将“握手”的温暖故事,设计成十八洞村的村标LOGO,展现了静谧乡关、望秧思甜的质朴苗寨风采,以及苗绣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群众、老百姓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造别有洞天的十八洞村幸福之路。

“希望观众通过这个作品,看到苗绣、苗歌的魅力,看到十八洞村通向幸福路的蜕变,看到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深切关怀、对百姓生活的牵挂,那样我们创作的意义就实现了。”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小标说。
“看着朋友圈里的伙伴登上风景如画的山峰,回头望,我在板凳上的这三年,也登上了属于自己的山峰。”刘威同学的感言,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乌鲁木齐,他们忽然觉得,过去所有的汗水都格外炙热。那些曾经的抱怨、厌烦,那些崩溃到想放弃的瞬间,都在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变成了值得。
彭偲晗老师在日志里写道:“感谢荷花奖,让这些凭着一腔热爱起舞的人,有机会把山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场旅程不是终点,是让我们更坚信,哪怕从山野而来,也能在热爱的领域里,舞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如今,舞者们已经带着这份勇气和纯粹回到校园。那只“颤悠悠的板凳”,还会继续陪伴更多学子;十八洞的故事,也会在舞台上不断延续。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2025.11.05
链接: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7493989779948608868&from=in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