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新闻

【光明日报】长沙学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 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人才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杨小云 黄柏青 张乃午 责任编辑:宣传部 浏览次数: 来源:

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V谷”,构建世界级文化产业高地,打造万亿级音视频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作为“中国V谷”核心区唯一本科院校,长沙学院围绕新型文化业态,通过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赋能传统文化和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以数智科技为基,以文化创意为核的新型文化业态专业人才,形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沙样本。

文化铸魂:打造“文创育人”品牌

融思政:学院强化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艺术思政化”和“思政艺术化”育人品牌。学院获湖南省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团队2个。

创作品:学院通过红色文化主题实践、红色经典艺术创作等活动强化价值导向。师生共建的“日出湘江”话剧团队、“一河风雅颂”视觉实践团队和“人民主播兴乡土”视频实践团队创作系列红色主题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等,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转成果:学院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组建“音视频+”编创团队,开展线上线下“音视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覆盖新疆吐鲁番、西藏山南和湖南吉首、龙山、炎陵、安化、辰溪、慈利等市县。

科技赋能:形成“科教融汇”样板

优专业:学院突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特色,强化“文化+科技+艺术”交叉融合,建强音视频文化创意类专业群。广播电视编导、动画、音乐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提课程:学院根据产业需求,修订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音乐舞蹈类、管理学类等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增、减、删等方式,高质量构建“文化+科技+艺术”跨学科课程群。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区企业共建“广播节目播音与主持”“融媒体节目策划”等影视类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12门。

强师资:学院聘任芒果超媒等一线企业52名行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委派38名教师赴企业锻炼学习,打造学科交叉型师资队伍。建成广播节目播音与主持、音视频编创与制作、音视频传播与运营等教学团队,拥有全国网络视听领军人才、湖南省文化青年人才等各类省级以上优秀人才24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56人。

建平台: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马栏山网络视听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研究基地、湖南视频文创研究基地、红色遗址与革命影像数字化保护及传播研究基地等视频文创类教学科研平台12个。

产教协同:创建“三产入教”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标准引领:学院将“新型文化业态”技术规范、标准、流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作业—作品—产品—艺术品—商品”闭环。与马栏山文创园管委会及园区50家企业共建马栏山新媒体现代产业学院,成立理事会,共同制定新型文化业态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标准纳入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考核评估等,引领人才培养。

产业场景再造:学院构建真实工作环境,并嵌入教学过程,与马栏山文创园管委会、乐田智作等共同投资4000万元,建设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全媒体实训中心,打造集学生实习实践、音视频编创与研发和真实项目生产于一体的合作平台。

产业项目驱动:学院将“中国V谷”320余项企业真实课题引入课堂教学,与园区头部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制教学,和湖南广电等企业共同编创《韵味长沙》《诗歌长沙》《我的学长是老板》《我在中国当农人》等音视频作品1000余部,播放量超过10亿次。

未来,长沙学院将继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持续深化与园区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新型文化业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文化业态人才培养中心,为湖南省打造万亿级音视频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杨小云 黄柏青 张乃午)


来源:光明日报 2025.07.31

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1729df77f61451eadd79270eed86d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