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可航。考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也并非遥不可及。2025年,长沙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升学率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大批材环学子用汗水和努力,用智慧和坚持,熬过最深的夜,成功上岸。
“荒芜中的向阳树”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是长沙学院2021级功能材料专业谢学辉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谢学辉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大一时父亲因工伤去世,大三时母亲因车祸离世,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变成姐弟俩相依为命。仅比他大五岁的姐姐担起了家的责任,初入职场的她不仅要承受工作的压力,还要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破碎的家。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互相依赖,互相扶持。
变故发生后,学院老师们在学业和生活方面都给予了谢学辉全面的帮助。在指导老师陈亮的细致指导下,他的项目成果落地,获得第十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创新作品)二等奖,并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Small》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辅导员刘钰清的线上秒回,总能给予他安慰和鼓励。冬日的棉被、春节的慰问……谢学辉被关爱包围着。
大三那年的暑假,谢学辉下定决心,要考研!在家庭变故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下,谢学辉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背书、做题、听课、总结……有时遇到学习的瓶颈,动力减退,自信心降低,是身边一起复习的同班同学和始终关心支持他的老师又给他“充上了电”。
现在的谢学辉已由手足无措的男孩变成豁达开朗、坚毅前行的孤勇者。在选择研究生报考学校时,他毅然选择了家乡的学校:昆明理工大学。“我想把社会各界的关爱、学校和学院的关心转化为勤奋好学、学无止境的内在动力,学有所成,将来建设家乡,回馈社会。”
“黑马练成记”
“英语四级考了五次”“团组织推优推了两次”“专业成绩从不拔尖”……这些都是长沙学院2021级功能材料专业曾洋超身上曾经的标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透明”却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交出386分的答卷,并顺利被湖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录取。
回顾来时路,他给出了三个锦囊:个人努力、团队帮助、良好心态。
考研期间,曾洋超拼尽全力,几乎每天都是“早八晚十”。他英语知识底子薄,于是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规划表重点攻克英语短板。“早上8点到达图书馆,在楼道里背英语。中午在自习室趴30分钟,起来做数学题,一直到下午2点,然后又学习英语到下午6点。花半个小时吃饭,学习到晚上10点再回寝室睡觉。”日复一日地学习使他的基础知识愈发扎实。
同时,他和几位室友组成考研小组,形成了“共享学习资料、举办学术沙龙、互评模拟面试”的互助模式。曾洋超的强项是数学,于是他经常在群里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甚至会自编一些题目共同练习;言欣蔚的强项是英语,他主动揽起修改英语作文的任务,帮助其他几个人提升英语分数;赵梽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大家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安慰、开导、分析,帮助他满血复活,继续投入“战斗”。对长沙学院敏学六栋151宿舍来说,大学室友是战友,亦是伙伴。他们相互给予温暖与欢乐,他们携手共进,乘风破浪,最终实现全员上岸。
曾洋超的考研经历,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为梦想奋斗的平凡学子的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三跨生也有春天”
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考研几乎不能上岸?2020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吴万昇给出了否定答案,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三跨生”也有春天。
吴万昇毕业于2024年,作为一名“二战”考生,今年顺利被武汉大学法律专业录取。谈起自己跨专业考研的初衷,他表示出自兴趣。大二那年,吴万昇接触到一本书《西窗法雨》,作者把每个英美法判例当作小故事娓娓道来,结合中国的世情民风,引出人们对法理的思考。这扇小小的“西窗”,一下子打开了吴万昇的心门。他浸润在“法雨”中,坚定地选择了跨考法律专业。这个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在第一年的研考中,他以6分之差与武汉大学失之交臂。但他没有放弃,重整旗鼓,总结经验,全力备考“二战”,依然把武汉大学法律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这次他的复习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大量刷题后,他深刻认识到只会背诵是没用的,研究生考试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察。同时,个人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挫败就怀疑自己、放弃目标,不管结果如何,要相信自己,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再次回到校园,是成功上岸后来校开具工作推荐信。吴万昇找到了一份在法院实习的工作,想要在入学前更多地熟悉法律实务。虽然离开学校已经一年,再次回来他却从未感觉陌生,在校期间的事情历历在目。“从考研规划指导,到舒适便捷的考研教室,还有考试前夕的暖心礼物,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给予的支持和关怀。”未来,他将带着长沙学院“力学笃行”的校训,继续前行,用法律的方式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长沙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把高质量升学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点。近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材料学科人才,毕业生升学率超过35%,其中国内985高校占比超20%,孕育出了众多的“考研牛人”“学霸宿舍”。
来源:新湖南 2025.04.21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4/2890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