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长沙学院本级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

发布时间:2022-02-09 作者: 责任编辑:欧亿容 浏览次数: 来源:计财处

目录

第一部分2022年部门预算说明

一、部门基本概况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三、部门收支总体情况

四、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支出

五、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六、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七、名词解释

第二部分2022年部门预算表

1、部门收支总表

2、部门收入总表

3、部门支出总表

4、财政拨款收支总表

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

6、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

7、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

8、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

9、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表

注:以上部门预算报表中,空表表示本部门无相关收支情况

第一部 分部门预算说明

一、部门基本概况

1.职能职责

长沙学院创建于1970年,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管理”体制。学校坐落于浏阳河畔,占地约197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3亿元,藏书146.8万册,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文明高校。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坚持“两型”(教学型和应用型)“两性”(地方性和多科性)和“一体两翼”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有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7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34个,建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拥有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20余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科技领军人才、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中青年专家、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省100个科技创新人才、省青年芙蓉学者、省湖湘青年英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芙蓉教学名师等90余人次。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力学笃行”校训,发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长大精神,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应用型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服务地方能力,全面提高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自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以来,学校以此为发展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师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聚焦办学定位,凝练学科特色,聚焦产教融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加速推动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要职能职责如下:

(1)人才培养。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巩固深化“三全育人”建设成果,着重发挥实践、心理、资助、管理、服务、组织等育人功能,全力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以新工科、新文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为抓手,坚持“需求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以跨界+融合为特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要手段,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与内涵建设。坚持质量立校,紧贴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集群,完善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逐步淘汰社会需求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的专业,持续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跻身国内一流。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省委省政府“两山”(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与湖南广电、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共建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生源质量好,高分段考生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校在湖南省内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录取;2021年湖南省实施新高考,我校在湖南省历史类、物理类各专业组平行一志愿投档线均位列省内新升一本院校首位。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248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98项、二等奖173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校以全国排名第2的总成绩荣获“优秀院校奖”,且为湖南省唯一连续5年、累计6次获此殊荣的高校,累计获国家等级奖73项(其中一等奖14项)。近五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近90%,居全省高校前列。2014年至2020年,连续三届荣获“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

(2)科学研究。学校主动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契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起点建设好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努力做好新一轮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推进学科建设,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校建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1966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亿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0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0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4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级)1项,省科学技术奖16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0项。

(3)社会服务。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与长沙现代化水平相适配的闪亮文化名片。聚焦建设现代化长沙的现实需求,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在长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提供科学研究、决策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撑等服务;支持面向地方重大需求组建大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聚集海内外人才,重点开展长沙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对接长沙市产业链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创新研发平台,服务长沙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在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建立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各区县政府联合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着力推进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制定支持和鼓励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良性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探索网络教育新机制;聚焦长沙市现代产业工作技能提升和市民知识更新对继续教育的新需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进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合作进行培训;支持长大附中推进改革,依法办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突出“生本教育”办学特色,打造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学校。学校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密围绕现代化长沙建设的战略目标,近五年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381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18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

(4)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四个自信”教育、创新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为着力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法治观,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大力弘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长大精神,努力构建境界高雅、追求卓越、特色鲜明的长大文化,使校园文化气息更加浓郁,“校训校风、大学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明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校园文化景观群逐步形成,校园文化传播体系运行高效,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发表有要求”,积极营造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包容和谐尊重差异、追求真理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科技创新竞赛、科普教育等文化活动,把学校建成富有活力的知识社区和科普基地。学校充分发挥校城融合的优势和长沙文化研究基地(长沙文化研究所)的阵地作用,聚焦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文化产业、休闲旅游、校园文化、和谐社区文化,积极打造服务长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沙文化传承或市民科普教育基地(场馆);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建设一支年富力强、能征善战的文化创新团队。

(5)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长沙智能制造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国际影响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近3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00多名。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人赴海外访问、留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机构设置

学校现有教职工1160人,其中专任教师9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7人。现有1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5632人,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3人。内设机构包括:党政办、组织统战部、宣传部、纪委办、人事处、学工处、保卫处、教务处、教学督导团、质评办、科技处、招就处、国际处、计财处、审计处、资产处、后勤处、基建处、机关党委、离退休办、关工委、工会、团委、图书馆、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乡村振兴研究院、环境与能源光催化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法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1、长沙学院本级

三、部门收支总体情况

(一)收入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财政拨款收入,以及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单位资金。2022年本部门收入预算53,262.63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拨款38,262.63万元。收入较去年增加796.97万元,上升1.52%。主要是生均拨款增加。

(二)支出预算:2022年本部门支出预算53,262.63万元,其中,教育支出53,262.63万元。支出较去年增加796.97万元,上升1.52%。主要是学校新建学生宿舍等基本建设支出增加。

四、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支出

2022年本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支出预算38,262.63万元,其中,教育支出38,262.63万元,占100%。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一)基本支出:2022年本部门基本支出预算数33,433.96万元,主要是为保障部门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办公设备购置等公用经费。

(二)项目支出:2022年本部门项目支出预算4,828.67万元,主要是部门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有关事业发展专项、专项业务费、基本建设支出等,其中:教育支出4,828.67万元,主要用于校园维修维护和学生宿舍建设等方面。

五、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本部门无政府性基金安排的支出。

六、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2022年长沙学院机关运行经费0万元,与上年预算持平。

(二)“三公”经费预算:2022年长沙学院“三公”经费预算数为40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1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0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20万元),因公出国(境)费10万元。2022年“三公”经费预算较2021年减少5万元,主要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三)一般性支出情况:2022年本部门会议费预算55万元,拟召开各类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人数150人,内容为各类教学业务交流、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业务交流等;培训费预算95万元,拟开展教职工和学生培训,人数320人,内容为教职工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培训、教学业务开展的各类学生培训及思想政治等;拟举办原创校园红色话剧展演、各类教学比赛等节庆、晚会、论坛、赛事活动,经费预算100万元。

(四)政府采购情况:2022年本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总额6,151.13万元,其中:货物类采购预算2,287.93万元;工程类采购预算2,516.54万元;服务类采购预算1,346.66万元。

(五)国有资产占用使用及新增资产配置情况:截至2021年12月底,本部门共有公务用车6辆,其中,机要通信用车1辆,应急保障用车0辆,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按照规定配备的公务用车5辆;单位价值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27台,单位价值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2台。2022年拟新增配置公务用车0辆,其中,机要通信用车0辆,应急保障用车0辆,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按照规定配备的公务用车0辆;新增配备单位价值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1台,单位价值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

(六)预算绩效目标说明:本部门所有支出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纳入2022年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金额为53,262.6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34,353.56万元,项目支出18,909.07万元。

七、名词解释

1、机关运行经费:是指各部门的公用经费,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资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2、“三公”经费:纳入省(市/县)财政预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和因公出国(境)费。其中,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以及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等支出;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等支出。

第二部分  2022年部门预算表

(具体见附件)